可持續發展是亞太各國的共同追求。中老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萬象賽色塔低碳示范區正式揭牌、越南嘉萊300兆瓦風電項目風機完成吊裝、泰國猜也蓬107.5兆瓦風電項目穩定供電……近年來,中國發揮自身綠色發展經驗和產業優勢,擴大與亞太各經濟體綠色發展戰略對接,讓綠色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復蘇的靚麗底色。
名目繁多的“一票否決”和簽訂責任狀事項得到清理規范,中央和國家機關、省區市事項清理后總量分別減少90%和73%。
游客在黑龍江省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留影(2021年1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在大航海時代所開啟的“世界歷史”進程中,關于現代化道路、文明形態多樣性與單一性的思辨從未停止。上世紀九十年代,冷戰的結束將這一思想爭鳴再次推向了高潮。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宣稱,歷史將“終結”于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他的老師塞繆爾·亨廷頓則表達了對不同文明走向沖突對抗的擔憂。無論是“歷史終結”還是“文明沖突”,西方世界對國際秩序的構想都沒有跳出或“西方化”或東西對抗的思維框架。
“二十國集團不僅屬于二十個成員,也屬于全世界。我們的目標是讓增長和發展惠及所有國家和人民,讓各國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來!”習近平主席2016年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這番話,表達了廣大愛好和平、追求發展的人們的共同心愿。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政務服務中心的“24小時政務服務自助超市”,市民在自助辦理發票業務(2022年4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志鵬攝
從世界力量對比的橫坐標和中華民族前進的縱坐標科學界定當今世界大勢和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在宏闊的時空維度中思考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的深刻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推進重大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闊步前行,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